个人从去年12月14日开始启动的个人自媒体知识分享视频的录制和分享,到现在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基本保持每日更新的节奏,当然图文类的文章数量也明显减少。
我前面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说明为何会增加知识分享视频的发布量。今天专门再写一篇文章来说明下知识分享视频录制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总结。
手机能否录制知识分享视频?
zui开始我个人想法也是需要购买一个1万左右的微单相机来进行视频录制,但是我个人视频更多的都是自己知识分享的静态机位录制,用我的Iphone 12手机完全就可以胜任。虽然录制的视频没有大光圈和背景虚化等效果,但是并不影响视频本身的清晰度和流畅。
zui开始我是使用后置镜头来录制,首先调整好位置再开始录制,更好再用剪映进行剪辑处理。但是发现zui大的问题就是你在录制的时候无法实时地观察到自己的表情和状态。因此后面还是换做前置摄像头录制。对于分辨率和效果上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视频美化问题
zui开始我录制视频的方式都是先用手机的原生视频录制功能将视频录制完成。然后再导入到剪映中进行亮度调节和人像美颜操作等。
但是发现zui大的问题就是处理完成后导出的视频在上传到头条,知乎等网站后整个视频完全偏红,整个视频观感很差。当时就有人提出了需要购买补光灯来解决该问题,但是一直没有重视,导致前期视频很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没有解决。
经过多次磨合后,逐渐才找到录制一个比较满意的视频的方法,分享如下。
首先直接用剪映的视频录制功能,而非手机原生视频录制。在使用剪映的视频录制的时候,需要将所有的美颜,优化调节等全部设置为0,即不优化的状态。即使这样剪映软件本身也进行了优化,录制完成的效果也比手机原始录制效果好。
其次就是补光灯仍然是必须,上上周个人购买了两个可以直接放在桌面上的补光灯,在有了补光灯后整个视频录制效果明显提升,整个人像的立体感也更强。虽然达不到单反相机视频录制的效果,但是日常的知识分享视频录制个人感觉足够了。
再次就是麦克风,虽然手机本身的收音效果也还算可以,但是采用麦克风后整个声音个人感觉更加清晰。在zui早我买的是一个无线的手机用麦克风进行录制,后面又购买了一个有线的小麦克风,感觉有线的效果反而更好。
视频编辑软件的选择
zui开始我一直使用抖音的剪映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和处理,在zui近1个多月我全部转移到了采用快手的快影进行视频编辑处理。
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快影本身的视频声音降噪功能感觉效果更好,通过降噪处理后很多外部噪音都能够屏蔽掉。其二就是对于语音转字幕,快影软件的文字识别准确度明显比剪映软件好。类似于软件领域的DevOps,云原生,微服务等词汇都能够很正确的识别出来。这极大地减少了我调整视频字幕的工作量。
在视频录制完成后导入到编辑软件进行视频编辑,个人操作主要包括了:
- 前后少量视频进入和收尾部分的裁剪掉
- 声音的音量调整到130%左右,同时启用声音降噪功能
- 亮度调节增加10%左右,补光效果好的时候也不用调整
- 语音转文字字幕,同时对字幕进行修订
- 整个语速修改为1.2倍速度
在处理完以上内容后就可以对视频进行导出,导出个人一般也采用默认的设置进行导出。当然在语音转字幕后会对视频整体播放再做一次检查,在过程中如果出现停顿比较久的地方,个人也会进一步将其裁剪掉。
内容的提供和录制准备等
在接近3个月的视频录制过程中,中间有二次我尝试了将个人笔记本电脑放到手机后面,可以看到笔记本屏幕上的内容,起到提词器的作用。
但是录制下来感觉效果不太好。
主要体现在两个点,第一个就是会有明显感觉是对着文章在念,其二就是在录制过程中很难确保你的双眼是正对手机摄像头的,导致你录制的时候很难和听众形成面对面交流的感觉。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后期录制视频全部不看稿,都是对着手机直接讲。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提前在大脑里面将要讲的内容进行整理,注意不是写出来书面整理,而是仅仅打腹稿,想清楚今天要讲的主题,准备讲哪个几个关键点。然后就直接开讲,整个视频录制也基本是一遍通过。中间出现大停顿则在后期剪辑进行处理。
所以你如果观看我们的视频仍然会发现中间有一些地方停顿比较多,类似如何理解?什么意思呢?等衔接词比较多,重要的原因还是你需要边讲边想,而且要保证整个连贯性。
个人感觉这种视频录制分享对个人沟通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极大,如果你自己也想提高你的沟通和演讲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好办法。
包括我个人录制的视频,在前面自己也发现录制完成的视频里面有很多的啊,嗯等语气词,自己录制的时候不觉得。但是zui终录制完自己在编辑,在回放看的时候明显感觉不舒服。太多语气词的原因本身就是你对自己要讲的内容不熟悉,其次才是个人习惯。而这两点都需要你在视频录制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个人感觉在我录制完100个视频后,我这块的能力会得到明显提升。所有软技能的提升都需要你不断去实践磨炼,看书,听课都没有用,自己自己实际操作。
以上即是个人视频录制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由“WiFi之家网”整理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