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源于一次对话,未必严谨,只是提出一种观点或者说思路。
因为新冠疫情,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秩序受到很大影响,对于严防封控的办法究竟能坚持多久产生了普遍的怀疑,并且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大家都希望疫情早点过去,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早上看到大佬发了一条信息。因为清华大学教授提出疫苗升级,大佬感慨说这跟电脑病毒一样,一方面病毒不断升级,一方面杀毒软件也不断升级,可能马上要接种第四针加强针了。言下之意,满含期望,希望通过自主疫苗的研发能对抗不断变异的病毒。
我感觉这个比喻还蛮形象的,就接了一句:“现在好像很少看到电脑病毒,几乎没有了。”
大佬问我电脑装的什么杀毒软件。我说:“我电脑不装杀毒软件,只装了一个电脑管家用来清理内存。曾经有一位大公司的网络管理者告诉我,杀毒软件就是zui大的毒源。”考虑到我这个回答比较另类,所以补充说明:“只要平时不去登录乱七八糟的网站,电脑不会有中毒的机会。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我并不推荐都采取跟我一样的办法。”
大佬又说:“那你确定电脑不被人偷窥?”
我回答道:“不担心,我没有什么可偷窥的。”
大佬:“也许你电脑已经被潜入,只是没到发作时候,你没发现呢?”
我:“这个有可能。但是我认为防病毒,跟大环境有关。如果大环境没问题,其实有些东西不需要个体去搞。在我看来,只要确保三点:1.电脑没有后门;2.各正规网站做好安全防范工作;3.不登陆乱七八糟的网站。做到这三点,中毒的风险不会比个人安装杀毒软件更高,所以我不需要杀毒。这其实是两种解决病毒的不同思路,我的办法
像中医理念。对于疫情,将来放开是必然的事,不可能长期封控,所以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很重要。”
接下来又聊了一些。我说:“其实每一种办法都不可能保证百分百,比的只是一个概率问题。你即使装了杀毒软件,你就能确保杀毒软件不侵犯你的隐私?严格来讲,杀毒软件也掌握了你所有的信息,甚至是你心甘情愿把权限主动给它的。各种APP这类事干得可不少。”
想起昨天看到新闻,说英国媒体披露,新冠病毒的某段基因排序跟美国一家公司的专利一模一样,自然情况下发生的概率是三十亿(或三万亿,没直接看到英媒的原始报道)分之一,这几乎相当于指明新冠病毒是美国人搞出来的。zui近病毒变得这么快,加上生物实验室问题,美国病毒已经昭然若揭。若是有人故意投毒,硬防是防不胜防的。
我意犹未尽,又把话题接了下去:“为什么现在电脑病毒几乎完全消失了呢?有一种说法,从前大量的电脑病毒就是杀毒软件公司搞出来的,后来因为免费杀毒软件的出现,他们再无利可图,所以就没有兴趣再搞这些了。这跟美国各大医药公司的情况很相似。”我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坚决不给美国佬送钱,要断了他们这方面的念想。是的,我又开始阴谋论了。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说说,杀毒软件公司制造电脑病毒是不是有这回事。而关于新冠,已经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美国确实在这么干。杀毒软件公司制造电脑病毒,目的可能只是单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美国制造生物病毒,目标则要广泛和宏大得多。
早几天看到陈平教授一则视频,建议中国改变思维,不要继续大搞城市化扩张,使人口和资源过于集中,而应该像从前搞大三线建设一样,把一些东西转移到乡村和内地,让发展更平衡,从而加大战略纵深,即使从防疫来说,也大有好处。我深以为然。中国承平日久,国人更多追求经济发展,而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整个国际大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中国努力想维持和平稳定发展,却树欲静而风不止。若以超限战的理论来看,各种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甚至生物战早已开打,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就只差热战还没打起来。看美国现在针对中国的各种动作,绝对不会想让我们好过。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全世界继续吸血,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要向外转移,而世界和中国日益不愿接受这种状态。尤其是中国,因为自身体量,而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一口吞下才心安。这种矛盾很难调和,必须有一方不得不改变为止。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备战方能止战。
再回到三级预防理论上来。如果说封城是三级预防的重症抢救,各种核酸检测、社交距离、防护措施是二级预防的轻症护理,那么我们更好是做好一级预防,让病毒发作不起来。怎么做,看看农村的状况就知道。农村地广人稀,聚集性没那么强,病毒传播也就没那么快。即使偶有感染,处理起来压力也会小很多。所以适当地把一些经济和产业进行转移,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大城市的负担。如果真打起热战来,经济损害也没那么大。一些混乱和阵痛是难免的,但从长远来看,一个更平衡的社会会发展得更好。
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生育问题、人的体质下降问题。说起来千头万绪,总结起来还是一个发展不平衡问题,少数人与绝大多数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内卷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共同富裕是一个总药方,但是要达成更广泛的共识,认知上的改变必不可少。其中zui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到战时思维上来。毕竟打不打,那一枪什么时候开打,主动权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由“WiFi之家网”整理收藏!
评论